CQ9电子有限公司属于中国正规、信誉平台,以客户为中心

咨询热线:

020-88888888

cq9电子平台网站:AI 大模型跑马圈地一年:商业化应用落地争夺战打响

发布时间:2023-12-30 12:31人气:

  2023 年,大洋彼岸的 ChatGPT 引爆人工智能战火,国产 AI 大模型开启 狂飙 。

  先是百度率先迎战发布 文心一言 ,随后华为、阿里、腾讯、商汤等多家公司也接连发布自研大模型,此后国产大模型数量一路攀升超过百家。

  2023 年进入尾声之际, 疯狂烧钱 的大模型也迎来新阶段。从最初 百模大战 比拼芯片储备量、自研芯片、大模型版本迭代进度等技术维度,到如今开始讨论应用落地方向、盈利模式。

  2023 年 12 月,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公开表示, 卷 AI 原生应用才有价值,别卷大模型了!用生成式 AI 改造现有业务,有机会创造更大价值。

cq9电子平台网站:AI大模型跑马圈地一年:商业化应用落地争夺战打响

  新的一年,AI 如何为现有业务赋能以及如何盈利似乎都在成为大模型产业的思考方向。

  AI 的大风蓄力已久。从 1950 年的图灵测试到今天,人工智能走了 73 年。百度、阿里、华为等公司最早在 2019 年已开始自研大模型。

  在 2023 年这场国际科技阵地保卫赛开启之初,各大厂一把手纷纷挂帅上阵督工。

  例如,百度方面由李彦宏亲自下场盯研发,CTO 王海峰牵头,副总裁吴甜直接负责大模型,吴甜是 2010 年进入百度研发大模型的主力部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部门。华为盘古公开负责人是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田奇;阿里方面的大模型研究一直放在阿里云的达摩院,阿里时任 CEO 张勇兼任阿里云 CEO,阿里云首席科学家周靖人负责技术;腾讯混元助手项目则是由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负责。

  各家在自研大模型的路上披荆斩棘,而这荆棘之路上,芯片、算力、数据质量、人才储备样样都是高山。

  所幸,几家前沿互联网公司早有先手。百度在 2020 年就开始部署昆仑芯片,2021 年已实现量产;华为的麒麟芯片则在 2008 年开始研发;腾讯在 2020 年成立星星海实验室研究硬件工程,4 月宣布用于 AI 推理的自研芯片紫霄已经完成量产,能够提供高达 3 倍的计算加速性能。

  按 OpenAI CEO 、ChatGPT 之父 Sam Altman 此前的说法,全球 AI 运算量每隔 18 个月就会提升一倍,这可能是 AI 时代的新 摩尔定律 。最初的摩尔定律,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 · 摩尔 1965 年提出,指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隔 18 个月 ~2 年就会翻一番,即 处理器性能约在每两年增加一倍,但同时价格下降为先前一半 。

  由此看来,全球 AI 运算的速度,正在向 加快 的一面发展。但想要赶上浪潮顶端,必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

  以决定算力的芯片为例,在国内,云计算技术人士有一个说法是,做好 AI 大模型的算力最低门槛是 1 万枚英伟达 A100 芯片。据时代周报记者观察,2023 年 5 月,英伟达 A100 的降维版 A800 在京东上的最高售价为 99799 元(原价 99999 元),而 2023 年 12 月,A800 在京东上的售价已升至 145999 元。

  正如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钟俊浩所说,OpenAI 起步早、积累久、投入大,国内 GPT 在核心能力和全面性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推理能力、问题理解能力、系统工程能力等方面,这种核心能力的差距,我们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追赶。

  截至目前,各家公司的大模型团队成员,外界几乎无人知晓,除了重要的行业峰会和发布会,由牵头负责人露面发言,各家把人才库捂得严严实实。

  为避免被 挖墙角 ,内部保密工作也十分到位。不同大模型头部梯队公司的员工都曾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内部用于沟通识人的系统里,职级架构上根本找不到相关技术团队,即便显示部门,所属人员的姓名和头像也完全不显示,无法直接联系。

  深圳投控资本投资总监杨帆此前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 人工智能的人才目前非常稀缺。仅普通岗位,需求 5 个,只有 1 个人能匹配上,也就是有四个岗位招不到人,供需比 1:5。而做从产业脉络来看,未来要大模型要做向量数据库、多模态大模型、智能体,需要的是顶级人才,不仅仅是执行层。这就难上加难。

  从当前进度来看, 百模大战 后,人工智能的盈利与应用落地,很难逃过 取代人类 的线 万人后,再次传出公司计划重组广告销售部门,并以 AI 替代,涉及员工达 3 万名。而在 2023 年上半年,蓝标、阿里接连宣布调用大模型 AI 之力,使用的结果是——阿里称阿里大模型包揽了 40% 原本预计花费数百万的营销图案、产品介绍等工作,蓝色光标管理层决定无限期全面停用文案外包。

  AI 提高工作效率的飓风看似凶猛来袭商业模型,但截至目前,一名投资人曾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从界面设计到用户端体验,真正能够火爆出圈的 AI 原生应用太少。

  国内来看,2023 年 7 月一款能够 照片换脸 的 C 端小程序妙鸭相机带来第一个有破圈感知的 AI 应用小高潮,但此后很快冷却下去。国外,12 月,一款名为 Pika 的产品因生成和编辑 3D 动画、动漫、卡通等视频效果惊艳迅速走红。

  不过,走红的背后也另有因素。比如,Pika 团队只有 4 个人,Pika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郭文景身披 斯坦福退学创业女学霸 、 上市公司创始人女儿 、95 后 等多重标签。

  除 C 端用户需要有感知,行业层面的应用落地也已进行良久。例如,百度宣布全业务 AI 重塑,文心一言的首批生态合作伙伴中出现了年轻人语音虚拟社交平台 Soul;腾讯混元 AI 大模型已应用于腾讯微信搜索、腾讯广告等自有业务场景。华为的盘古系列 AI 大模型包含 NLP ( 自然语言处理 ) 大模型、CV ( 机器视觉 ) 大模型、科学计算大模型三大类型,科学计算大模型可以应用于气象预报、海浪预测等领域。阿里的通义测评视频发布在 B 站后因猫娘人设的语音对话体验吸引无数喜欢二次元的用户。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2023 年商汤研究院院长田丰曾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大模型可与传统软件(操作系统、OA、数据库等)、互联网平台(电商 / 社交 / 广告 / 游戏 / 搜索)、传统硬件(例如 3C)、新终端(智能车、AR 眼镜、机器人等)结合。

  关于 2024 年 AI 大模型产业前景预测,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吕本富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主要分为三部分,基座大模型将分出胜负、专属大模型会找到 2~3 个方向、平台公司全面向智能化转型。


020-88888888